The PhD Grind
The PhD Grind
本项目从之前更新交大生存手册中独立出来,试图作为交大同学分享毕业后出路(升学或就业)+分享经验感悟聚合平台,为隐私考虑个人背景和具体出路可以做一定模糊化处理,但我相信更重要的是后半部分人生经验的分享,我之前在2019fall 你申请了哪些学校的MS/PhD,录取结果如何问题下的回答基本上总结了我的申请经历,也曾在知乎平台上写过一些其他反映我当时认知的文章如985CS大三的学生纠结保研出国或者直接工作,作为交大电院背景很普通的申请者我对自己申请结果也很满足,如今博一生活已经到了末尾,考虑到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再读The PhD Grind的文章,我想就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分享一些自己心态的变化。
我科研方向的选择
近几年来All in AI无疑是大势所趋,data-driven的确成为了工业和学术界的共识之一,我目前关注利用现代密码学(安全多方计算、零知识证明等)或者安全硬件(Intel SGX等)提升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库系统、流处理系统,机器学习系统)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因为我关注到目前工业界对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依然处在被动局面(不出问题不补窟窿),这跟当前互联网产业野蛮发展有很大关系,我本人对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突破来临前的行业增速持悲观态度,推测在几年后当互联网产业达到瓶颈(每个人都刷抖音/bilibili/youtube、用微信/WhatsApp聊天、用淘宝/拼多多/Amazon购物,他们的空闲时间被手机占满)的时候,对数据基础设施的隐私保护问题会逐渐重视起来。
关于读博的选择
首先希望大家能摆脱“越难得到的东西就是越好的”这种高考体制培养出来的线性思维,其实本科阶段的评价指标已经开始多元化起来,科研也只是一条路之一,PhD的申请与攻读过程的确是几条出路里相对最难的一条,但这不意味着是最好的路、最适合你的路。在我眼中,PhD制度是科研体系利用较低的学生成本(在美国RA/TA工资比当地失业救济金可能还要低一些)来帮助工业界做一些他们不愿投入人力物力(硅谷码农的用工成本非常高,而且私以为top公司员工的平均单兵素质还是要比同龄top学校PhD学生差很多)去做的前沿探索,过程中不会实现工业产品级的成果,一般课题以做出prototype验证可行性与否为终点,学术界做出来的prototype极少数能直接变成工业界直接采用的东西(spark,ray,tvm等系统),工业界一般会尝试把学术界验证过可行性的方案集成到现有的产品中去,当然纯理论研究的方向可能跟偏应用的研究又有一些区别了。至于中美两国硕士培养理念的差别,私以为如果跟了那80%普通的老师,做两三年横向项目对自己的提升相对去工业界比较有限,其价值本身可能是为了拿一个硕士学位(比如在上海需要这个985硕士学位落户或者其他硬卡学历的地方)+延迟成为社畜的进程,但对于本科出身较差的同学而言硕士读一个更好一档的学校还是很有价值的。
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命运 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 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PhD也是不可预料的过程,事实上美国PhD毕业率在50-60%左右,中间会因为各种因素退学或者转硕士毕业,能毕业的同学里也有不少延期的,比如做了一个大课题超出预期复杂度,或者论文投稿几经大修一直没法中稿,或者是课题不靠谱做到一半被砍掉,或者中途导师funding断了,或者跟导师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分歧但因为系里的politics难以换组继续学业等等。我相信每一个能毕业的PhD都是经历了多年在科研、学术社交、学术写作、学术展示等方面的磨炼,这段经历的投资或许不是一笔合算的经济账,但会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比较泛化的文章介绍选导师时应该考虑的地方:如何选择导师,在此我想提醒大家有条件的话尽量去campus visit(国内保研考研一般有这个条件,申请国外的同学尽量创造条件,除非遇到2020年黑天鹅全球疫情的影响)跟导师面对面交流一定时间,同时也要在系里跟不同的本科生和博士生打听他们对老师的评价,也要观察组内同学的精神面貌等。如果有组内quit/换组的博士生比例较高、导师资金有限给不了RA必须长期做TA support自己等问题,请谨慎考虑。你可能跟一个好的导师会有合不来的情况,但是跟一个不好的导师读5-7年博士一定是一个无比痛苦的过程。但是请意识到一点:最好的导师组里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PhD顺利毕业然后分分钟走上人生巅峰,没有哪条路能保证你成功,你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失败也并不羞耻。
在中国,读博的人数只增不减,在扩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2008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并近几年一直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在博士生扩招的背景下,很多人选择读博士却不是因为真正热爱研究。他们或为了延迟就业,或为了逃避现实,还有的不过是“读着玩儿”。但是,博士生的毕业要求不会因为目的不纯而减小。日常课程的压力,中期考核的压力,科研成果发表的要求,论文撰写的期限,给博士生带来了无限的压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博士生们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对该问题我也难以提出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我在跟前导师不合适需要转组的关头也曾连续多日不吃褪黑素难以入眠,后来是跟很多同学沟通交流讨论我的处境加上认识一些跟我处境类似(quit或者换导师)的同学之后慢慢好转起来,一个多月后也顺利找到新老师指导开启新的项目。至于peer pressure我们还是需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要立下不现实的目标,"we are not born equal",每个人的智商、家境等因素是难以改变的,我们奋力向前不是为了让身边的朋友们都认可,而是要问心无愧。
关于博士毕业后的出路
由于学术界坑位有限,一般只有10-20%的博士毕业生可以留在学术界,一些基础学科的PhD毕业后往往要做两三站博士后才能独立成为PI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指导博士生,在此我想针对“读一个博士,毕业之后去一本找教职养老”的这种观念讲一下,由于国内过去几十年高校快速扩张+过去博士培养人数较少,导致80年代本科毕业就可以留校,90年代硕士毕业可以留校,00年代博士毕业很容易留校,大家会觉得老体制下的大学教授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不用像工业界的社畜那样劳累,然而10年代后国内教职市场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试图引入tenure track非升即走的制度但暂时还处在新老双轨并行的阵痛期,在tenure之前青年教师的压力非常大,每周工作八十小时并不少见。但我承认教职是一项成长性非常好的职业,因为你需要同时锻炼自己教课、招学生+带学生科研、拉funding维持实验室运转、跟学术大佬social等等技能。
杂念
我想很多跟我年纪相仿的同学都意识到国内大学由于过去二十年扩招速度太快、人均资源较少,会集中资源和精力在培养top的学生成功并作为学校的案例宣传吸引高中生报考,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的学生没有做好引导工作的问题,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交大离北美HYPSM这种一年只招一千出头本科生的传统名校能提供给本科生的人均资源可能只有1/10,可能一部分名校毕业的同学最高光的时刻就是考上名校的那个暑假了。这次做这个项目是想做成一个differential private的交大不同系不同背景不同出路同学的故事与经验分享,降低后来人收集整合信息的门槛,能给一些还在迷茫期没有想清楚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的普通同学一点光亮,不希望最后变成交大官方公众号那样宣传成功学生代表的地方,希望我开了一个好头。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不要指望学校为你安排一条光明的出路,也不要乐观到名校毕业就能走上康庄大道,想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一方面需要花时间向前辈们多了解每条路大概是什么样,也要自己在试错成本较低的年轻时代亲自尝试总结,希望若干年后当你“夜深忽梦少年事”的时候能少一些遗憾吧。凡成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有才无识终究会沦为平庸,考高分进名校容易,但要成为一个学识兼具的人很难。若有问题可以邮件跟我联系lianke DOT qin AT gmail DOT com。
其他资源分享
- https://greatresearch.org/2013/08/14/managing-your-advisor/
- https://medium.com/open-sourced-thoughts/phd-or-no-phd-d3dc89bc8e57
- https://people.eecs.berkeley.edu/~pattrsn/talks/nontech.html
- http://web.engr.oregonstate.edu/~rosulekm/advising.html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zis5MXW83vCdUdXYnFIVDVOSkE/view
- https://stearnslab.yale.edu/modest-advice
- https://da-data.blogspot.com/2013/01/on-phd.html
- http://www.cs.virginia.edu/~robins/YouAndYourResearch.html
- https://da-data.blogspot.com/2015/03/reflecting-on-cs-graduate-admissions.html
- https://www.eecs.harvard.edu/htk/phdadvice/
- https://medium.com/open-sourced-thoughts/phd-or-no-phd-d3dc89bc8e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