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滞后规划者的速战速决申请经历
一个滞后规划者的速战速决申请经历
基本背景
SJTU CS
GPA:87.5/100
Toefl:110 (R29 + L30 + S23 + W28)
GRE:V157 + Q170 + AW3.5
其他:校内实验室科研 无实习
申请结果
最终录取学校:MSCS@UCLA
其他录取结果:
AD: MSCS@GaTech, Columbia, Brown, UCSD, Duke, USC, NYU
Rej: MSCS@Yale, UT-Austin MSE@Umich MCS@UIUC CMU ...
申请心得
我决定出国其实比较晚了,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才真正开始行动,算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规划到执行的一系列工作,作为一个滞后规划者,速战速决结束了申请季。一开始确实会比较着急,总是感觉时间不够,所以也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尽早确定未来的规划^ ^ 我选择了DIY申请,大家有时间有精力的都可以尝试DIY,在申请季中自己的收获可能远远比拿到offer要多。以下是我个人在有限的经历中所总结的一些自己觉得比较重要想要分享的点,希望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也期待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申请前
三维
我只申请了ms项目,相对于phd来说,ms项目更看重三维一些,因此在这方面也多做了一些准备。
我最开始准备的是Toefl,建议对自学不是很有信心的同学可以报个大班,主要了解一下题型,学习解题技巧即可,相比自己摸索可以省去很多时间。不过上课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所学技巧去刷题,然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准备过程中也要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弱项,争取快速提分。但speaking和writing这两个输出项相对于reading和listening这样的输入项来说,更容易遇到瓶颈。因此,在备考时间紧迫时,可以先从reading和listening部分寻找突破。reading部分应该算我们都比较熟悉的题型,我认为主要练习的是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心态。listening的练习,我推荐一种方法:听(做题)-> 重听(错题)-> 精听(听写)-> 宏听(梳理),同时练习自己对听力材料的内容细节和主旨结构的把握。我一共考了两次托,第一次刚好100,针对写作强化了一段时间,最后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个人认为写作练习的重点在于“改”,而不一定是“写”,一篇文章必须要多次修改(自己改 同学改 老师改),认真总结,才算是有用的练习。
我的杀G征途是和准备第二次Toefl同时进行的,除去前期一直背单词的很长时间,大概花了20天刷题速成。建议不要将GRE备考的时间战线拉得太长,最好能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因为我感觉单词实在太容易忘记了qaq 认真刷一刷填空鸡精1250和阅读鸡精260,大概率遇到原题√
GPA这块算是个长时间的积累吧,本人作为cs系一只GPA中等的咸鱼,并没有太多的经验。
文书
文书这一部分要特别感谢GAU,我的文书基本是在和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申请时的三维是固定的,因此文书是我们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需要做到全面客观,体现自己与所申请项目的match程度。
CV的重点是每段经历的成果,多用active verb,且最好有量化数据给人直观的感受。
PS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可能不是有多诱人的故事,而是贵在真实,顾名思义,需要做到personal,体现自己与其他申请者的不同,才能给校方一个理由去选择你。逻辑清晰地将自己的经历写清楚,展示自己的能力,但PS不是工作细节的记录,更要体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对所申请专业、自我发展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自己真的有认真思考过申请这个方向甚至这个项目的意义,这也是中介所无法替代的工作。在GAU时学习到了PS的大致结构:Why me? Why you? Why me matched? 个人认为这确实是很好的方式,建议大家也可以这样去准备自己的PS。
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项目,文书都要有目的地进行修改,不能一版文书走天下。可以查看不同项目的描述、学校官网、校友介绍等等,了解校方想要寻找什么样的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在文书中针对性地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选校
选校一定要准备得早,准备得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找工or科研,学校排名,地理位置等等。对于和我一样没有明确选校偏向的同学,可以采取减法选校模式,先广泛搜集信息,再筛去条件不符合的学校。我准备了一个表格,记录各个项目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各途径的了解(一亩三分地,学长学姐等等),自己总结每个项目的特点(比如找工的特殊优势,明显的招生偏向,项目时长等),为后期筛选做准备。然后我给每个项目打上几个tag,包括个人喜爱程度、申请难度,以这两个维度的平衡来决定是否申请该项目。申请难度可以通过统计往届录取情况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在地里可以看到很多同学汇报offer,但很多拿到rej的同学并没有汇报结果,由于幸存者偏差,我们并不能完全根据拿到ad同学的条件来评估这个项目的bar,也要更多地去关注rej的同学,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判断一个项目的申请难度。
mscs一般选择15个左右的项目就很稳妥了,选择2-3个保底校后,可以尽量多的选择冲刺项目,最后的选校名单应该按项目难度由高到低成倒金字塔型,而很多中介为了保证录取,大多会给出正金字塔的选校名单,这不利于我们冲刺优质项目。当然,选校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比如你的gt成绩刷高了,或者新增了怎样的科研or实习经历,都能影响你的选校名单。
我选择的基本都是工作导向的项目,当时参考了csranking和一些学长学姐的选校名单,综合了自己的一些偏好。UCLA在我的选校名单中是ddl最早的一个,为了她确实好好努力做了次死线战士hhh。ddl较早的项目可以逼迫自己提早将所有材料准备完毕,为后面比较密集的申请预留准备时间。投完所有申请之后,突然又失学焦虑,补了个NYU,现在想来完全可以晚些看情况再补申,也算是对自己定位不够自信吧。
申请中
注意每个项目的ddl,尽量提前提交。推荐使用trello进行申请过程管理,把握申请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而申请也不是在提交之后就完成了,还需要我们主动去跟踪申请状态的变化,比如gt成绩是否寄到了,推荐人是否提交了推荐信等,做到对自己的申请负责。这也是我不太推荐找中介申请的原因,申请是个很繁杂的工作,自己有时都会觉得比较麻烦,很难相信中介可以完全认真地去对待,而出一些小差错有时就会影响整份申请。
除了申请所需要的一系列工作,等待申请结果也占据了整个申请季的大部分时间。如何度过这样平凡但难熬的时间,也是个重要的课题。如果有本来就需要去做的事,比如实验室搬砖、实习,自然是可以把自己从等待状态中抽离。如果这是段真正闲置的时光,再加上若干申请结果的不确定性,心态自然是忐忑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还要面对身边同学拿到offer而自己依然处于失学状态的情况。但其实在申请提交的时候,对我们来说结果几乎就已经确定了,问题只是我们何时知晓而已。那么,不妨将自己从这些结果中抛出去,毕竟申请到怎样的学校通常都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台阶。将目光放得再长远些,为下一个阶段开始早做规划,比如找工导向的可以刷题、准备面试等等。可能是我吃了太多滞后规划的亏,一直觉得超前性是很重要的,它不止让人少走弯路,更会是一种伴随一生的思考方式。
申请后
拿到offer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个人认为offer的选择是个更为关键的步骤。我感觉理想的做法是在选校时就为每个项目明确排序,拿到offer直接按顺序选择即可,但这往往过于耗时,且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少数几个学校中纠结,这时可以分别列出它们的优劣势进行比较。
我最早收到的是USC的ad,之后的很长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他申请都杳无音信,但因为摆脱失学,心态没有太焦虑。UCLA算是我的彩票项目了,UC系当时觉得自己比较可能ad的是UCSD,也是按这个预期来的。我还记得那天上午,在地里看到有人报UCLA的ad,自己不抱希望去刮了一下,竟然刮到了,当时就想着申请季应该可以结束了。不过还是乖乖等着刮了其他彩票,但都陆续失败,在收到GaTech的时候,稍微纠结了一下,后来从找工、课程设置、位置、内卷等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从了UCLA。但因为疫情和签证的原因,目前已defer,希望之后能顺利入学,也祝大家申请季都能顺利!现在回想自己的申请,其实我的科研经历并不突出,甚至也没有实习经历,能够有这样的结果或许也说明了无短板的三维+认真准备的文书对ms申请来说是足够的。(给同样背景的小伙伴们一点信心!)
一点思考
- 只要现在开始行动,永远不会太晚。回顾申请季时比较后悔的总是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对于毕业去向的思考总是点到为止,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去准备。当确定出国之后,虽然自己也算是比较速战速决,但也丢失了很多机会,比如因为准备gt时间紧迫而没有去暑期实习等等。从小镇做题家到交大的过程,总是有无数的外部力量在推着我前行,但细细想来,自己的内动力却从来没有明晰过。很庆幸在申请季中,我真的多了对自己的反思和了解,算是除了学业外的另一种成长吧。
- 逃避可耻且无用。我其实不太擅长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总是想要一切都准备完全时才选择出发。但只要时间不停往前,现下永远不是准备最充足的时刻。这导致我很长时间内都在逃避我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gt考试,比如面试。但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给自己堆积焦虑。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去尝试,若准备真的不充分,正是要在尝试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新的问题,但如果准备已经充足,就会遇到新的契机。如果说之前的准备只是在原地踏步等待出发,现在我可以在路途中获得不同的体验。重要的是,我们永远需要一个出发点,不论哪条路的尽头都不是终点。
- 人生无法被定义。我想大家都会从前辈们那里请教人生经验,比如留学申请上,何时去暑研,做出什么样的成果,何时去实习,等等。但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不是说没按照最优解去生活,就不是值得享受的生活。只是身边的过来人都这样建议着,就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走上这样一条最好的路,就一定到达不了终点。像qls写到的学校官微所宣传的同学,我更愿意把那看作人生的某一种可能性,而在普适的价值评判标准中,这种人生恰好是值得赞扬的。我也十分欣赏这样优秀的同学,也明白自己的差距,但我努力学会和自己和解。真正落到个人的生活上时,我还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同学,在这里分享的也只是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思考,希望能对有同样迷茫的同学有所帮助。当然,希望大家认真做出每一个选择,最终都能热爱自己脚下的道路。
余心怡 2020年8月